滥用职权罪二审辩护词怎么写?
一、滥用职权罪二审辩护词怎么写?
滥用职权罪二审辩护词范文: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接受上诉人杨某委托后, 市**律师事务所指派本律师担任杨某涉嫌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案二审辩护人。
经认真研究案情、斟酌法律,综合庭审情况,我判断: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应依法改判杨某无罪。
第一部分 本案裁判所应秉持的原则
为助贵院全面了解案情、正确适用法律,辩护人先对本案所涉原则予以强调。
一、 “同案同判”与司法统一原则。
杨某涉嫌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案至今已经三次一审判决、两次二审裁定:第一次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杨某等人致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8800万元,该判决被贵院二审以“基本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裁定发回重申;第二次一审判决被贵院二审以程序违法为由裁定发回重审;第三次,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又做出了和第一次判决完全一样的判决——据以认定事实的证据完全一样、确认的事实完全一样、适用的法律完全一样,判决的结果完全一样。
面对两次完全一样的一审判决,贵院的两次二审裁判是否应当一致?“同案同判”是司法统一的要义之一,更是司法公平的基本要求。希望贵院慎重考虑。
二、合法的“规避”行为,实质是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创新,应予褒奖而非施罚。
改革开放本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
资本市场是我国管制得最严格的领域,但仍然从无到有、从禁到放、从小到大,直至今天出现了“国家队”领跑股市的繁荣局面。这既有决策者不断修正法律政策自上而下放开的原因,也是业界自下而上不断探索推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毫无疑问,那些探索者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功臣。
在杨某当选为董事长之前,西北永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化工”)已经开始投资理财。这是因为,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所获得的大量资金超出了公司本身业务经营所需规模。把闲置资金委托给券商进行理财,在当时是全国很多上市公司的做法。
杨某并非西北化工投资理财的开创人,而是延续者。1999年杨某当选为董事长后,为控制委托券商理财的风险,同时也考虑到禁止上市公司炒作股票的相关规定,董事会讨论决定调整理财模式:改以融资担保、委托贷款等方式,进行理财。融资担保、委托贷款并不违反当时“炒作股票”的禁令,而证监会、国资委56号文件当时尚未出台。所以,在那段时间内,这种理财模式连违规都算不上,更谈不上“违法”,遑论犯罪?
当下,融资担保、委托贷款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的常规业务。十五年后回头观望,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
三、“毒树之果”:来源不合法的证据,不可作为定案证据。
本案的侦查机关是检察院。案卷材料明确记载、一审判决书明白显示:本案是以涉嫌“国有公司、企业人员滥用职权罪”由人民检察院于2008年立案侦查。而此类案件的侦查管辖权属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无管辖权。
虽二审开庭时检察人员称该案的管辖经过了省人民检察院批准、具有相应法律依据,但检察人员声称的“依据”显然不适用于本案情形。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我国司法裁判过程中愈发重视对证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除有专门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外,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也做了详细规定。
没有侦查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进行侦查而获取的证据,属于“证据来源不合法”应予排除。
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本案压根没有任何证据来指控上诉人。
如此重大事项,请贵院直面、并在裁判中作出明确回应,否则将难以经受其它程序的审视。
第二部分 犯罪构成
即便不谈证据的合法性,在严格适用“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无罪推定”原则的当下,单从“犯罪构成”角度严谨考量,亦可得出杨某无罪的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从以上规定可知:本罪属特殊主体的犯罪——唯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方可能构成本罪;本罪属“结果犯”——需产生特定危害结果才可构成本罪。
那么,本案如何?
一、主体方面:西北化工不是国有公司,杨某不是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的适格主体。
(一)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不是国有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董事长不是国有公司工作人员。
西北化工是否属于国有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五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出资企业,是指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
国家出资的企业,并不等于国有公司。国有公司是国家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这是因为:
1,从所有权角度看,国有资本控股不是“国家所有”。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中除了国家之外,还有其它股东:公司所有权中的占有、处分、使用、收益权能均不完全归于国家;
2,从决策权角度看,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决策权不完全归于国有资本/国家。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但是,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3,从公司管理人员角度看,国有资本控股公司董事任命权不属于国有资本/国家。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长与副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而非国有资本直接任命。
4,从公司责任承担角度看,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亏损承担与利润分配不完全归于国有资本/国家。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以持有的股权份额为基础进行利润分配。
(二) “受国有公司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不能被任意解释为“国有公司工作人员”。
一审判决称:“被告人杨某身为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任职,对国有资产负有经营、管理职责……”
庭审中,检察人员反复论证杨某在其它单位也有任职,甚至声称杨某是“国家工作人员”,试图说明杨某是本罪的适格主体。
很显然,一审法院和二审出庭检察人员,对本罪犯罪主体方面的理解,出现了严重错乱。
1,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犯罪主体的身份,是指其在“履职并因其履职而受损”的单位的身份。
不能出现履职单位和财产受损单位是乙,而用甲单位的性质来衡量犯罪嫌疑人是否是适格主体的情形。
本案中,杨某曾任职的国有企业与西北化工是各自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不同主体;杨某被指控涉嫌犯罪的行为,是其在西北化工任董事长期间所从事的工作。
所以,应以西北化工是否属于国有公司来判断杨某是否符合滥用职权罪中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
一审判决,将杨某曾任职的国有企业与涉嫌犯罪的股份公司混为一谈,出现了根本性的错误。
2,一审法院和二审出庭检察人员自行扩大了“国有公司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罪”的犯罪主体范围,混淆了该罪与“贪污罪”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混淆了该罪与“滥用职权罪”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简而言之: “受国有公司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根据法律明文规定,可以“按国家工作人员论”而成为贪污罪的犯罪主体;却不可以“按国有公司的工作人员论”而成为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罪的犯罪主体,因为没有法律明文规定。
二、客观方面:杨某没有造成国有公司、企业损失。
(一)如何理解《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八条的规定?
一审判决中援引了《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八条,认定杨某等人已经给西北化工造成了经济损失;而公司实现债权的行为,仅仅是“挽回损失”。
事实上,一审法院对该司法解释相关规定的理解出现了严重错误。
《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八条规定:
“本解释规定的“经济损失”,是指渎职犯罪或者与渎职犯罪相关联的犯罪立案时已经实际造成的财产损失,包括为挽回渎职犯罪所造成损失而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
立案后至提起公诉前持续发生的经济损失,应一并计入渎职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
债务人经法定程序被宣告破产,债务人潜逃、去向不明,或者因行为人的责任超过诉讼时效等,致使债权已经无法实现的,无法实现的债权部分应当认定为渎职犯罪的经济损失。
渎职犯罪或者与渎职犯罪相关联的犯罪立案后,犯罪分子及其亲友自行挽回的经济损失,司法机关或者犯罪分子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挽回的经济损失,或者因客观原因减少的经济损失,不予扣减,但可以作为酌定从轻处罚的情节。”
由以上规定可知:
1,判断经济损失是否发生的时间节点是“立案时”。
2,判断经济损失是否发生的情形是债务人经法定程序被宣告破产,债务人潜逃、去向不明,或者因行为人的责任超过诉讼时效等,致使债权已经无法实现。
3,经济损失的范围包括无法实现的债权、为挽回渎职犯罪所造成损失而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
也就是说:在立案时,出现债务人经法定程序被宣告破产,债务人潜逃、去向不明,或者因行为人的责任超过诉讼时效等,致使债权已经无法实现等情形了的话,无法实现的债权及为挽回渎职犯罪所造成损失而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就构成了渎职犯罪的经济损失。
(二)如果要参照上述规定来判断是否有经济损失发生,一审法院严重曲解了相关规定。
1,检察院以国有公司拟人员滥用职权罪立案时,西北化工拥有的债权并非“不可实现债权”。
杨某于2006年9月29日被以涉嫌挪用公款罪立案侦查、于2008年被以涉嫌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立案侦查。彼时,并未出现债务人经法定程序被宣告破产,债务人潜逃、去向不明,或者因行为人的责任超过诉讼时效等,致使债权已经无法实现等情形。相反,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已经分别于2005年9月8日、2006年4月21日和2006年9月22日做出了三份判决:(2005)甘民二初字33号、(2006)甘民二初字8号、(2005)甘民二初字39号,确认了债权的存在。其后一直未出现债权无法实现的情形。
由此可知,杨某涉嫌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案,是一起本就不该立案的错案。
2,实现债权不是“挽回损失”。
杨某在被立案侦查时,并未出现公司债权不可实现情形、并未造成公司损失。既然没有损失,何来挽回损失?债权形成后得到司法的确认和支持,最终得以实现:整个过程中是常见的实现债权的过程,与挽回损失没有任何关系。
3,为实现债权所必须的支出,属于成本而非“损失”。
可以说,任何公司的经营过程,都是不断拥有债权、实现债权的过程。拥有可实现债权,似的公司盈利存在可能。
而实现债权的方式,除了债务人正常偿还债务外,任何公司都难免会需要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的情况。由此产生诉讼费、律师费、协商中的让步,在公司而言,均视为合理的、必须的成本性支出。如果都算作公司损失,那么任何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都有可能面临刑事责任了。
4,债权已实现,不存在损失。
一审法院认定被告等管理人员决策运营涉及的8800万元是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实际上,公司经过诉讼,由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确认了11115.2万元债权;最终实现债权总额合计为1.4738亿元。所实现的债权数额,超出甘肃高院判决确认债权3622.8万元。
可以说,正是杨某等公司管理人员的决策,为公司后来获得丰厚利润创造了条件。
三、杨某离职后,公司的决策与经营行为与其无关,不应由其承担后果。
一审判决称:“因该案于2006年9月29日立案,虽西北化工为挽回损失于刑事立案前通过民事诉讼并经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民事调解书的确认,但民事判决书、民事调解书的执行均在刑事案件立案提起公诉后,未主动履行到恢复民事判决和调解书执行期间产生的利息900余万元,支付案件诉讼费及律师费等共计640.70余万元,合计2060余万元。均属刑法意义上的经济损失”。
(一)杨某已于2005年6月17日离开西北化工。
在离开西北化工之前,杨某并未给西北化工造成损失,反倒是因为管理层的共同决策与运营,给西北化工后来实现债权、获取利润创造条件;离开西北化工之后,西北化工在实现债权过程中的决策与杨某无关:利润由西北化工主动放弃、诉讼费西北化工没有诉求。
(二)一审判决承认相关债权获得了法院判决与调解的确认。
债权已经得到司法的确认,何来损失?
(三)一审判决称诉讼费和代理费,除了西北化工一纸说明外,没有任何证据加以证实。
综上,本案从立案到侦查到起诉到一审判决,整个过程都是错误的,令人震惊。侦查:检察院在没有管辖权且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情况下对杨某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公诉机关对罪名的理解竟然发生了错误,把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与滥用职权罪、贪污罪混为一谈;判决:一审法院对关于“经济损失”司法解释的适用错误到了令人无法理解的程度。
从2006年上诉人被立案侦查至今,已近十年。这十年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司法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十年时间,却是上诉人背负沉重负担、苦不堪言的历程。
如今,杨某获得了二审开庭审理的机会。合议庭对庭审过程高水准把握,充分保障了上诉人的权利、保障了辩护人的权利。期待高水准的庭审能导致公正的司法裁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原审人民法院对于依照前款第三项规定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作出判决后,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或者裁定,不得再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根据上述规定,请贵院改判杨某无罪,让司法改革的阳光温暖其受尽屈辱的心吧。
辩护人: 市**律师事务所
律师:王**
综上所述,滥用职权的行为总是发生在较高领导阶层以及当事人都是拥有比较重要的权力的,如果发现他们存在利用手中权力来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情况都是可以直接起诉的,但是被告人如果认为一审的判决存在不合法的部分还是可以在二审中提出要求改判的。
相关内容:
·法律规定刑事案件可以和解吗
一、刑事案件可以和解吗
我们知道,刑事案件一旦立案,正常情况下是不能和解的。但是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一些例外的情形。
刑事诉讼法第277条规定,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第一种情况,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第二种情况...
·经济嫌疑犯可判缓刑吗?
经济嫌疑犯可判缓刑吗?经济嫌疑犯是否可缓刑,应当对其是否符合条件来进行认定,符合下列条件就是可以适用于缓刑的:(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而罪行的轻重是与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轻重相适应的。我国刑法典之所以将缓刑的适用对象规定为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这些犯罪分子的罪行较轻,...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几年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几年在故意杀人的情况下构成的是故意杀人罪,此时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是具有故意,但如果是出于过失导致对方死亡的话,那这种情况下构成的就应该是过失致人死亡罪了。根据《刑法》中的规定,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几年呢?下文中我们为诶你做详细解答。
一、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几年
是否判罚嫌疑人,要看其是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必须是过失,即...
·如何区分绑架罪和抢劫罪
如何区分绑架罪和抢劫罪1、客体不同。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利。2、客观要件不同。抢劫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财物的所有人、经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或者当场将其财物劫走;绑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财物的所有人(不排斥财物所有人)、经管人的亲属使用暴力、胁...
·刑法的因果关系的形式包括什么?
刑法的因果关系的形式包括什么?
一、刑法的因果关系的形式包括什么?
包括以下几种:
(1)一因一果。这是最简单的因果关系形式。指一个危害行为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一个危害结果。司法实践中,这种因果关系形式较为容易认定。
(2)一因多果。一因多果是指一个危害行为可以同时引起多种结果的情形。在一行为引起的多种结果中,要分析主要结果与次要结果、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这对于定罪量刑是有意义的。
(3)...
·侵占罪要经检察院批捕后可以取保吗?
一、侵占罪要经检察院批捕后可以取保吗?侵占罪要经检察院批捕后,是可以取保的。取保候审,是指侦查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它通常对犯罪较轻,不需要拘留、逮捕,但需要对其行动自由作一定限制的犯罪嫌疑人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
·河南团伙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怎样的?
河南团伙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怎样的?河南团伙诈骗罪的立案标准:1、诈骗公私财物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2、诈骗公私财物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3、诈骗公私财物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二、诈骗罪应当如何认定:1、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
·什么情况下刑事诉讼法宣布逮捕?
公安机关在进行办案的时候如果确定的犯罪嫌疑人的罪行或者是一惊掌握了确凿了证据就会对其进行逮捕,但是有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了,那就是刑法中关于刑事诉讼法宣布逮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您一起和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一、什么情况下刑事诉讼法宣布逮捕?
刑诉法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以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
·盗窃罪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一些老旧小区,由于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发生盗窃案的几率比较大。盗窃也是威胁老百姓财产安全的主要犯罪活动之一。人们家里被盗后,在保护好现场的时候,要尽快的报警。司法机关会依法追究盗窃犯的法律责任。那么盗窃罪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下面我们来听听我们是怎么说的。
一、盗窃罪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1、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至三千元为起点。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个人...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要坐牢吗?
我国法律对于毒品是明令禁止的,凡是涉及到毒品的犯罪分子,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有关毒品的一系列犯罪活动中,不管参与了毒品的哪项活动,只要知道是毒品,参与其中就难逃法律的制裁,只不过在量刑标准上,会有所不同。那么,包庇毒品犯罪分子要坐牢吗?下面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一、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是指明知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作假证明掩盖其罪行,或者帮助...
·犯集资诈骗不判死刑么?
最近几年,集资诈骗案件频频发生,一些案件涉及金额巨大,受害人群广,社会危害很大。对于此类金融诈骗,我国一直保持严打的力度。刑法中也有明确的量刑标准。可是从最近的判例上看,犯罪分子没有判处死刑的。那么犯集资诈骗不判死刑么?下面我们结合最新法律知识做个学习掌握。
一、集资诈骗不判死刑么?
犯集资诈骗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
·办理刑事案件回避的条件有哪些
一、办理刑事案件回避的条件有哪些
1、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2、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