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婚姻家庭律师
律师热线 025-84110110
离婚诉讼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涉外婚姻
遗产继承债权债务过错赔偿联系我们
首页 >>文章

挪用资金罪单位犯罪的司法解释是什么

生活中,单位和公司的公款都是有具体的作用的,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或者是单位都不可以对公款进行挪用。其实,挪用公款的这种行为可以是个人犯罪也可以是单位犯罪。但是不管是什么犯罪群体,如果有挪用公款的行为的话,那么都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下面我们就为您介绍一下挪用资金罪单位犯罪的司法解释是什么?

挪用资金罪单位犯罪的司法解释是什么?

一、挪用资金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刑法第272条规定,公司、企业人员挪用本单位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的资金的使用权。行为人挪用本单位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使单位失去对该资金的控制和支配,必然影响公司、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损害股东、债权人、公司企业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本罪侵犯的对象是本单位的资金即属于公司、企业经营管理的款项,一般指处于货币形态的公司所有资金,主要包括货币、国库券、公司企业的股票、支票、债券、外汇券和外汇额度。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公司、企业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本罪在客观方面的两个重要基本特征就是“挪用”和“利用职务之便”。“挪用”行为是一种非法性的行为,直接表现为未经批准或许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或者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利用职务之便”是指利用其主管、管理和经手本单位资金的便利,同时也包括在其职权范围内,却并非直接经手、管理本单位资金的便利条件。

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为特殊身份的自然人,即公司董事、监事或职工,以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企业职工。单位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为直接故意,即明知是本单位的资金而非法挪作他用,其目的是为了暂时取得本单位资金的使用权,而准备日后归还。并非永久占有权,但动机可能多种多样,如经营活动、还债、个人挥霍和赌博等非法活动等等。

二、“归个人使用”和“以个人名义”辨析。

如何理解刑法第272条规定的“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理解刑法第272条规定的“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固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本人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或者挪用人以个人名义将所挪用的资金借给其他自然人和单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72条第1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根据这一规定,“归个人使用”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和挪给其他自然人使用两种情形。在司法实践中较难掌握的有二个问题:一是挪用资金给名义上是集体单位,实质上是个体单位使用的,应认定为单位使用,还是个人使用;二是挪用资金给承包单位使用的,应如何认定?对于第一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看资金的收益是归个人的,还是归单位的,如生产经营是个人,资金收益也归个人,当然以挪用资金归个人使用论处。而第二种情况对挪用本单位资金给承包单位使用的能否构成挪用资金罪的问题,应视承包的内容不同而具体分析,判定的关键也是看挪用资金所带来的利益是归谁所有。如果是归承包者个人所有的,则构成;如果是归集体或国有所有的,则难以构成。

《批复》明确规定挪用人以个人名义将所挪用的资金借给其他人和单位的行为构成挪用资金罪。在此冠以“以个人名义”这一定语,显然是对挪用资金借给其他人和单位使用的一大限制。那么如何认定“以个人名义”借给其他人和单位使用呢?笔者认定只要行为人违反财经管理制度,未经合法审批手续,私自将资金以单位名义汇出或贷出的,就应视为“以个人名义”,并非指表面上声明或签署个人姓名,因为在单位资金周转过程中,表面上以个人名义借给其他个人或单位数十万元、数百万元是不现实的,也是财务制度所不允许的,根本无法实现挪用资金这一行为。

在实践中有的挪用人在借贷资金给他人时为了蒙混过关,掩盖事实真相,假借单位名义,在账簿上填写了“借出方”贷款人单位的称谓,并且履行了一定的审批手续,但审批是违反法律、法规或单位规章制度的,这种情况下借贷单位资金归他人或单位使用,如果造成资金损失后果的,也应该以挪用资金罪论处,只有这样,才能使犯罪分子无机可乘,确保公司、企业和单位合法权益免遭不法侵害。

三、如何理解“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规定。

挪用本单位资金并非用于营利活动和非法活动,只用于个人生活开支、旅游、购物等一般活动,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这种情况下,挪用的“数额较大”和“超过三个月未还”是定罪的两个必要条件。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司法解释规定十分明确,在此不再赘述。

而“超过三个月未还”是指挪用之日起三个月内没有归还,还是指时间不但超过了三个月,而且在案发前没有归还?笔者认为应该指超过三个月和归还两者的统一。如何正确把握,可参照1998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执行,即指挪用资金超过三个月在案发前(被司法机关、主管部门或者有关单位发现前)仍未归还的。如果挪用资金超过三个月,在案发时全部归还本息的,可以不认定是犯罪。

四、如何正确把握“进行营利活动和非法活动”的含义。

1、挪用本单位资金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且所挪用的资金用于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资金罪。此处指的“营利活动”不仅理解为利用挪用资金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为法律所允许的一切投资、经商活动,如从事经商、生产、入股分红,存入银行或借贷给他人而个人得利收益的,而且还应当包括利用此资金偿还因经商欠下的债务、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等为营利活动服务的相关活动。挪用资金用于营利活动的,法律没有要求挪用时间到底多长才构罪,也没有要求行为人营利的目的是否达到。如果挪用时间极短、目的也未达到,或者被挪用的资金尚未用于营利活动即归还,可以作为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2、挪用本单位资金进行非法活动的,没有规定挪用数额的大小和挪用时间的长短,一旦挪用便构成犯罪,这主要是考虑到进行非法活动的社会危害性比一般使用和营利活动更为严重。那么“非法活动”是否泛指一切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行为呢?根据立法的本意来看,笔者认为是特指而非泛指,应该是指违法程度较大,可能构成犯罪的或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非法活动,如非法经营、赌博、行贿、走私、吸贩毒、贩卖淫秽物品、组织淫秽表演等等。司法实践中挪用人利用挪用的资金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可按数罪并罚原则处罚。

五、挪用资金的时间界定和数额计算。

挪用资金的实行行为是挪和用的结合。“挪”说明不正当性和非法性,“用”即使用资金,该资金一旦失去合法控制,就应认为非法使用的开始,一直到归还前资金均处于非法使用的状态。用和挪是同时开始的,因此“超过三个月”就是从行为人着手移挪资金之日计算,非法占有资金的时间超过了三个月。假如行为人多次挪用本单位资金,可按以下原则计算时间和数额:

1、多次挪用资金归个人一般使用(非属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如果用后一次挪用资金归还前一次挪用资金的,数额以最后未归还的实数计算,时间从第一次挪用日算起,连续累计挪用时间。

2、多次挪用资金归个人进行一般使用未还或者前次挪用资金归还间隔一段时间又挪用的,挪用的数额应将多次挪用数额相加,挪用时间只能按每次挪用的时间计算,其中未超过三个月的,挪用数额不相加。

3、多次挪用资金进行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主要表现在挪用的数额上,对此应以挪用的数额相加来认定是否构成犯罪。但是多次挪用资金数额确实很小或者尚未进行营利活动和非法活动,危害不大,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不作为犯罪论。

4、同时具备二种或者三种形式的挪用资金行为的,不同形式的挪用数额不能相加,如果几种形式均构成犯罪,择一主罪行为定罪,其余作为量刑情节,不数罪并罚;如果几种形式只有一种构成犯罪,则以构成犯罪定罪,其余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六、正确理解掌握“挪用资金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含义和时间界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因客观原因在一审宣判前不能退还的。该司法解释同样适用于挪用资金罪,笔者认为挪用资金的“不退还”是指在法院一审宣判前,由于主观上的不想还或客观上的不能还造成挪用资金未还的就算不退还。而退还的形式可以是挪用人或者家属的主动交还,或司法机关告诉责令退还,也可以是司法机关通过其他手段依法追缴的。

七、挪用人、使用人和挪用帮助犯的法律责任探究。

实务中,挪用资金犯罪往往要经过一伙人的相互协作配合才可完成整个挪用过程。那么如何认定挪用人、使用人和挪用帮助人的法律责任呢?笔者认为在挪用资金给其他个人使用的案件中,挪用人和使用人不属于同一个人,挪用人和使用人是否对挪用资金均负法律责任呢?不是的,应区别对待,关键是把握挪用人与使用人有无挪用资金的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如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策划或者参与挪用资金行为则构成共犯;有的使用人虽知道款项来源,但没有共谋、指使或参与挪用的行为,有的使用人就根本不知晓从挪用人处获得的款项系非法挪用的资金,对此,显然不能以挪用的共犯论处。

这是因为使用人主观上没有共同挪用的故意,客观上没有共同挪用的行为,缺乏犯罪构成四要素中的主、客观两大要素。对于挪用中帮助实行犯是否同挪用人构成共犯这一问题,从客观上看,帮助实行犯显然同挪用人有着挪用的共同行为,关键是看其主观上同挪用人是否有商量、策划或受指使的明知情况,即有否主观上的共同故意,如有按共犯中的从犯处罚,如无则不以犯罪论。

另外,对于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受挪用者的指使,利用职务之便,帮助挪用者挪用资金归他人使用构成犯罪的,是定挪用公款罪,还是定挪用资金罪?笔者认为应遵循“从犯随主犯”的原则,按主犯构成的罪名定罪量刑,即以挪用资金罪的从犯论处,而不按挪用公款罪定罪量刑。

单位挪用公款的行为是指私自占用本公司的资金,超过3个月没有归还的现象。如果给公司或者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的话,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不过,如果挪用公款以后可以及时归还的话,那么也可以争取到宽大处理。


相关内容:

·绑架罪与抢劫罪的区别在哪
    绑架罪与抢劫罪的区别在哪1、客体不同。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利。2、客观要件不同。抢劫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财物的所有人、经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或者当场将其财物劫走;绑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财物的所有人(不排斥财物所有人)、经管人的亲属使用暴力、...


·怎么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量刑处罚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的新罪名,目的是为了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亲戚、朋友的行为,维护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公正性。实践中,如果认定具体行为构成此罪的话,那肯定需要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那我国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量刑标准是如何规定的呢?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吧。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刑法第388条之一) (一)数额在3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


·故意伤人罪缓刑有哪些规定
    故意伤人罪缓刑有哪些规定 缓刑适用条件: (1)犯故意伤害罪,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经济损失的,可以适用缓刑。 (2)犯故意伤害罪,法定刑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宣告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适用缓刑: ①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 ②被害人有明显过错或者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的...


·构成开设赌场罪的要件有哪些?
    开设赌场罪的四要件:1、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只要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2、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以营利为目的;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4、本罪在客观万面表现为聚众赌博、以赌博为业和开设、经营赌场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开设赌场的,...


·绑架罪是如何认定 绑架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绑架罪是如何认定?就要看行为人的绑架行为造成什么后果。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常常以危害被害者相威胁,迫使其家属交付赎金;在绑架过程中,被害人往往受虐待、重伤甚至惨遭杀害;还有的将被害人危害后再勒索财物。因此,不同情节,量刑标准也不一样的。那么,绑架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请看下文内容。 一、绑架罪是如何认定 (1)致使被绑架人死亡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是指绑架人的绑架行为与被绑架人的死亡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刑诉法关于期限的规定有什么?
    刑诉法之所以在规定中设定各种期限是为了保护每个主体的合法权益不会因为法院或者其他有权主体的滥用权力而遭受损害,尤其是那些会产生不利后果的行为必须有固定的期限才能保证公正,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刑诉法关于期限的规定有什么? 一、刑诉法关于期限的规定有什么? (一)以时作为期间计算单位的 以时作为期间计算单位的情况,在刑事诉讼中比较少见,大致有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三种情况。 1、12小时。...


·犯罪未遂不构成损害是否会被判刑
    犯罪未遂不构成损害是否会被判刑 一、犯罪未遂不构成损害是否会被判刑 ? 犯罪未遂不构成损害也会被判刑的,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般情况下,行为人满足以下条件的就构成犯罪未遂: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如小偷已经潜入他人住宅,正在翻箱倒柜。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如小偷翻箱倒柜,但还没有偷到钱,就停了下来。 3、犯罪停止下来不是...


·刑法修正案九司法解释是什么?
    《刑法修正案(九)》于2015年实施,是历次刑法修正案中更改法条最多的一部。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最高法出台了有关司法解释,以便人们更好的了解的应用《刑法修正案(九)》。那么刑法修正案九司法解释有什么?下面我们通过一篇司法解释了解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刑事责任是什么
    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刑事责任是什么我国刑法第234条第一款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二款规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从上述的规定可以看出,故意伤害致人轻伤和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量刑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刑法却没有对故意伤害致多人轻伤作出明确的规...


·刑法中买盗墓的玉犯法吗
    刑法中买盗墓的玉犯法吗?如果明知是赃物还购买的话就是违法的,从盗墓者手里买下来的话,其实更加牵涉到销赃等问题,所以肯定是违法的。“销赃罪”已经改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构成窝赃、销赃罪要明知所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的物品是犯罪所得的赃物。对于事实上窝藏、转移、收购或者销售了赃物,但确不知情的,不构成犯罪。从盗墓者手里买下来的话,其实更加牵涉到销赃等问题,所以肯定是违法的。“销...


·过失犯罪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过失犯罪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刑法》第十五条规定: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二...


·根据相关规定有期缓刑是什么意思?
    根据相关规定有期缓刑是什么意思? 一、根据相关规定有期缓刑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法院判决有期徒刑,暂不执行刑罚,在缓刑考验期内,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遵守缓刑考验期规定的,缓刑期满后就不再执行刑罚。 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了,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考验期间内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 二、缓刑的适用条件 1、缓刑适用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


电话咨询.|.短信咨询.|.留言咨询
©Copyright Reserverd
南京婚姻家庭律师